教代会工代会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代会工代会 > 会议报告 > 正文

刘洪一校长在第四届教代会暨第五届工代会第一次会议上的工作报告

作者:   来源:      发布日期:2013-10-15   浏览:

深化改革 统筹兼顾 努力建设世界一流职业技术大学

——在第四届教代会暨第五届工代会第一次会议上的工作报告

刘洪一 (2009年1月12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此次会议的召开,正值学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致力于由速度规模发展向科学发展转型之际,意义重大。下面我代表学校向大会作行政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8年工作的简要回顾

2008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学校全体教职员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做好传承与创新,开启二次创业,以示范校建设为契机,加强内涵建设,深化教学、科研、干部人事制度和后勤等四项改革,打造管理、国际化和大学文化等三大工程,学校的各项工作成效显著。

(一)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学校组织全体党员认真学习中央有关科学发展观重要文件、胡锦涛同志的重要论述以及有关学习材料,召开教授专家座谈会、教师代表座谈会、民主党派代表座谈会等3次座谈会,设置了网络意见箱和实体意见箱,学校领导多次下基层调研,向全校教职工征集影响学校科学发展的问题、意见和建议。与此同时,学校先后多次召开党政联席会议、校务会议,分析研究征集的意见和建议,确定整改的具体措施。各部门、二级学院召开了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查摆问题,研究对策。随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深入,实现学校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努力建设世界一流职业技术大学已成为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目标,科学发展的理念已深入人心。

(二)国家示范校建设顺利进行

学校在高起点、高平台上进行示范校建设,实现了新的突破。经过两年多建设,我校基本完成了示范校建设的各项任务,各项量化任务指标的达成度均在98%以上。其中,项目总预算22632万元专项资金投入全部到位,实际执行完成了预算的98.85%;地方政府承诺的相关政策得到全面落实;课程建设、校企合作、社会服务等有关指标大大超过预期目标。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理念指导下,中央财政支持重点建设的10个专业、非中央财政支持重点建设的2个专业及37个专业群的建设与改革向深层次推进;研究制定33个专业教学标准,汇编60个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典型案例;形成了“教学工场”等几种特色鲜明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工艺流程进阶式”等几类新型的行动导向课程体系,深化了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引进培养了一批高层次专家团队和高水平专业带头人,形成了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特色鲜明,校内生产性实训比例平均达到81.65%;顶岗实习管理方式日趋成熟,学生半年以上顶岗实习比例平均达到93%。在刚刚结束的教育部国家示范校建设两周年总结会上,我校建设成果得到高度评价。

(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新突破

“官校企行四方联动、产学创用立体推进”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完善,并得到广泛关注和认同。精品课程建设取得新突破,新建国家级精品课16门,国家精品课程总数达到41门,在全国同类院校中遥遥领先;新增省级精品课程4门,省级精品课程总数达到51门。教材建设跃上新台阶,7种教材被评为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强化专业课程整合,突出核心课程,课程体系进一步优化。对原有95个专业进行了调整和优化,其中21个专业暂停招生或合并到其它专业,目前学校共有招生专业74个。职业外语教学改革在学校全面推行,突出应用能力,淡化应试教育。2008届毕业生签约率达98%以上,毕业生就业工作得到省教育厅高校就业工作督查组的高度评价。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高,共有94名同学通过了国际互联网最高认证CCIE,学校成为 “批量生产”CCIE国际认证顶尖人才的培养基地;组队参加2008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荣获3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在第三届全国高职高专“发明杯”大赛中,获全国总分第一,连续三次捧回最高桂冠“发明杯”,等等。

(四)高职特色科研模式改革不断深化

2008年初,学校召开首次科研工作会议,出台“1+7”科研系列文件,明确以应用研究为导向,坚持为行业和地方社会经济服务。一年来,学校科研工作成效显著。截止2008年12月末,以横向课题为主的科研合同经费达到3197.49万元,同比净增长14.45%,其中校外合同经费为2973.71万元,较上一年增长28.9%;到账经费达到3034.57万元,同比净增长47.55%,其中校外到账经费为2851.23万元,较上一年增长78.86%。横向项目合同经费达到2358.81万元,到帐经费2261.05万元,分别比上一年同期增加20.39 %和48.65 %,其中成果转化到帐经费1156.76万元,比上一年同期增长72.01%。申报各类专利(含软件著作权)98项,同比增长10 %,取得了32项授权,其中发明专利授权2项。获国家基金项目4项(自然基金3项,社科基金1项);省部级项目立项19项。学校连续6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连续两年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科技创新能力水平获得新的提升。

2008年,在原有的3个深圳市重点实验室建设基础上,学校新增深圳市“高分子材料改性与加工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项目1项,深圳市“双百计划”项目1项,电信学院周光平教授被列为市第一批双百计划培养对象;学校被农业部等九部委联合确定为“国家荔枝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深圳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年资助30万元,持续5年,共计150万元。

(五)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师资队伍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中层管理干部岗位实施公开竞聘,起到了激活机制、理顺职能、优化队伍的积极作用,形成了干部队伍“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良好机制。

学校积极实施“双师工程”、“名师工程”,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成绩显著。2008年,学校国家名师(朱光力教授)、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徐小贞教授团队)建设取得零的突破。学校引进商务英语专业、港口与航运管理专业2个高层次专家团队和8名高层次专业带头人;两批、共80位教师成为学校“高层次专业带头人”和“双师型骨干教师”或培养对象。广东省“千百十工程”评出省级培养对象1人,校级培养对象15人。30名教师参加高评委评审获得通过,学校教授数量将大幅提升;影视动画专业获批准设立“鹏城学者计划”长期特聘教授岗位。

(六)深化后勤改革成效明显

一年来,我校加大后勤改革力度,年初召开后勤工作专题会议,提出了后勤改革“公益性、市场化、专业化、集约化”的总体目标。此后,后勤部门按照学校的统一部署初步形成了改革方案,积极稳妥推进各项改革。组织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推行后勤服务的规范化、制度化管理;主动做好后勤物资准备,确保新生顺利入住学生公寓;加强日常监督检查,后勤管理的质量和水平得到了明显的加强,师生满意度有了提高。

学校食堂采取有效措施,消化和缓解物价上涨因素影响,保证了食堂菜价的基本稳定;构建由深圳市卫生行政与监督部门、后勤办与卫生所、化学与工生物技术工程学院、学生会维权部组成的食品卫生安全监控保障体系,全年度未发生重大食物中毒安全事故;接受全省高校优秀A级食堂评审,评估成绩优异。

(七)依法治校、规范管理得到进一步加强

2008年,学校以制度机制创新为重心,努力打造管理工程。不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大规范管理的力度,依法治校、规范管理的机制得到强化。

完善党政联席会议、校长办公会议、中层干部会议、各类专题会议等会议制度,重大问题集体议事,实行民主集中制;健全监督机制,成立监察审计室,加强了财务收支审计、预算执行与决算审计,开展了3名处级领导干部的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完成了1项基本建设项目、397项修缮项目审计,较好地发挥了内审的监督和服务职能;拓展督导室职能,加强校务督导工作;发挥教授在校务管理中的作用,财务工作和人事工作教授委员会相继成立;加强制度建设,全年度共出台教学管理、科研管理、监察审计、安全防范和后勤管理等一系列规章制度50余项。各部门、各学院规范意识、法治意识普遍加强,规范管理工程得到有效推进。

(八)坚持开放办学,国际化特色工程建设迈出新步子

学校积极应对深圳建设国际化城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市的需要,召开了建校以来首次国际化办学专题工作会议,出台了实施国际化工程的“1+7”文件,全面启动国际化工程。

一年来,学校在国际化办学方面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形成了“双管齐下、立体推进、内外兼顾、取优去劣、灵活化用”的国际化办学思路;通过办学实践,初步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高职特色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之路;与境外教育和研究机构的合作规模不断扩大,已与境外60余所高校与研究机构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合作与交流;积极构建适应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教学团队,大力引进具有海外教育背景的教师及外籍教师,同时加大教师海外培训的力度;推动学生交流的国际化,培养学生跨文化的交流能力;发挥区位优势,深化与港澳台高校合作;开放办学不断呈现新亮点。

(九)以人为本、和谐校园建设取得新进展

一年来,我校不断完善基层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机制,校领导与基层教师互动交流的形式多种多样,重要工作与决策都广泛征求教职工意见和建议;教师关心学校发展,通过各种渠道向学校提出意见和建议。学校在全校教职工中开展了“我为学校科学发展献一计”金点子征集活动,共收到稿件380份,涉及教学、管理、科研、人事、学生工作、后勤服务等各个层面,为学校营造了“思发展、议发展、谋发展、促发展”的良好氛围。学校十分重视教职工意见,多次召集专题会议进行研究,责成有关部门具体落实,有力调动了广大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职工凝聚力进一步增强,和谐向上的校园氛围更加浓厚。

(十)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综合推进

学生创新工作、财务管理、基础建设、设备与信息化建设、图书资源建设、卫生与保健、社会服务和安全稳定等各项工作扎实开展,有序推进,成效显著。我校积极支援地震灾区,得到社会的肯定。 “以庆促建”、以展现我校建设成就为主要内容的15周年校庆活动,以及由我校承办的深圳第26届大运会吉祥物发布暨第二届大运文化节开幕晚会更是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各位代表,同志们,回顾一年来的工作,学校各项成绩的取得,都凝结着广大教职工辛勤的劳动和汗水。在此,我代表学校,向在各个岗位上默默奉献的全体教职工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二、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在取得这些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学校在发展中还面临着许多问题与挑战。主要是:

部分同志对科学发展的内涵认识不到位,对改革创业的热情降低,思想观念和能力水平不能很好地与时俱进,不能适应学校科学发展转型的迫切需要;

院系设置和专业布局结构不尽合理,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学校、职能部门与二级学院之间内部管理体制尚待进一步理顺;

人才培养理念与学生培养管理模式有待转变与改革, “人本教育”、“全程教育”有待加强;

人员整体结构不适应建设世界一流职业技术大学要求,高职称、高学历、大师级教师人数比例偏低,人事管理与分配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

依法治校、规范管理任务艰巨,工作无章可依、有章不依、违章不究的现象依然存在;依法治校与民主管理的关系和机制有待逐步理顺和完善;

教育教学资源使用效益偏低,生均面积、硬件建设等部分办学指标在全省处于偏低水平;在办学中还存在一些影响和制约学校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诸如:资源紧缺问题,历史遗留的各类工程问题、集资问题等;

对这些问题,我们将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认真对待,采取有效措施,逐步解决,不辜负广大师生员工的期望和重托!

三、2009年的主要工作任务

回顾过去,是为了更好地开拓未来。我们将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深化改革,统筹兼顾,巩固提高,努力建设高水平国家示范校及世界一流职业技术大学。

2009年,我们将着重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全力做好示范校建设验收工作

示范校建设关系到我校的发展战略转型以及学校二次创业、建设世界一流职业技术大学目标的实现。各部门、各学院必须高度重视验收工作,要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完善各项任务指标的落实,做实做细各项准备工作。相关部门要加强外联工作,根据验收安排统筹部署,精心组织,狠抓落实,责任到人。务必以高标准、高质量的建设成果,迎接示范校验收。

(二)突出高职特色,深化教学模式改革,提高办学效益

1.深化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深入探讨和完善“官校企行四方联动,产学创用立体推进”办学模式。

2.紧密契合区域产业升级的要求,优化专业结构。坚持整体优化、需求导向、优胜劣汰、保持优势的基本原则,按照积极设置一批、重点建设一批、整合改造一批的思路,形成结构比较合理、特色和优势比较明显、适应区域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结构。

3.紧密契合学校办学特色和社会需求,调整优化院系设置。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高职教育特点,调整学科专业的布局设置,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师资力量,发展特色专业,提高综合竞争力。

4.理顺和完善学校与二级学院教学管理体制和机制,分清职责,良性运作。

5.深化学分制改革。努力探索工学交替、半工半读的弹性学制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的自主学习模式,建构具有高职特色的学分制管理模式。

6.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参照国际职业技术规范,在现有示范专业的基础上,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在国内乃至国际上有影响的“明星专业”。

(三)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增强办学活力

1.定编定岗定职责,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启动新一轮人事制度改革,对校内各单位进行定岗定编,按需设岗,依岗定编。切实改变行政教辅人员与专任教师、在编与临聘人员比例失衡等状况。

2.转变管理理念,改革管理方法,全面推行符合高职院校规律特点的管理制度,强化绩效管理和目标管理;落实岗位责任制、行政问责制和奖惩制,增强教职工的责任意识、危机意识和服务意识;研究完善二级学院管理模式下学校对学院和部门的考核办法,充分调动学院办学和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3.推进分配制度改革,充分调动全员积极性。改革现行的分配制度,使教职员工的工资收入与部门工作总量、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和贡献直接挂钩,真正实现按劳分配、优劳优酬。

4.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逐步改善师资队伍结构和层次。

5.加大培训力度,不断提升教师的能力素质,培养教师具有爱岗敬业、创新奉献的职业精神,拓展教职员工的发展空间,引导教师在奉献与收获中得到幸福感。

(四)深化学生培养管理模式改革,推进学生素质教育

1.以学生为本,创新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人才培养理念,改进学生教育与管理方法,培养学生的“三自”能力,强化学生的自主管理。

2.建立健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体系,大力开展“全人教育”。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学生管理队伍,加强就业辅导、心理健康辅导队伍建设。

3.以能力培养为重点,研究和推进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的全面素质教育,注重知识、技能、人格、素质的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创新能力、自主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4.强化创新教育,培育校园创新文化。鼓励学生通过参加创新性的主题活动、各种技能竞赛,参与产学研项目运作,提升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

(五)深化科研改革,继续探索高职院校科研工作新模式

1.进一步明确科研导向,实现科研发展模式从传统的理论课题研究、论文写作向应用型研究、技术转化与技术服务的转变。

2.启动科研战略研究计划,整合校内资源,组建科研团队,以应用研发为核心,形成科研改革的有效突破。

3.搭建校企合作的研究平台、决策咨询平台、科技信息平台、设施条件平台和科研成果应用和推广平台等合作平台,真正实现与行业、企业的深度融合。

4.进一步完善科研激励机制,建立具有高职教育特点的、有利于科技成果应用和转化的考核与管理机制。加强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建设,杜绝学术腐败现象的发生。

5.发挥职教科研决策咨询功能,逐步将应用性研究成果向教育实践转化,推动学校办学从经验走向科学,使职教所成为学校发展的“思想库”、“脑库”。

6.充分发挥科研为教学服务的功能,努力实现教学、科研、成果转化的良性互动机制。

(六)深化高职院校继续教育模式改革,提升社会服务水平

1.深入探讨高职院校继续教育新模式,创设中国特色、深圳特点的继续教育模式。

2.完善制度规章,规范办学,保证教学质量,适度扩大教学规模。

3.理顺关系,处理好全日制教学与继续教育的关系,提高院、部办学积极性。

4.加强各类培训工作,开发高质量证书,做好辐射带动工作,提高社会服务水平。

(七)深化后勤改革,打造坚强保障服务体系

1.按照“一性三化”的指导思想,引入竞争机制,积极稳妥推进后勤服务社会化,构建有特色的现代化后勤保障体制。

2.进一步开源节流,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成本。

3.加强监管,规范运作,确保食品安全和师生健康。

4.加强后勤服务和管理队伍建设,提高员工素质。

5.认真妥善处理公司各类遗留问题。

6.加快校医院筹建,为师生健康提供更好的医疗保障。

(八)强化特色办学,进一步推进国际化工程

1.吸纳采借国际先进的办学理念和运行机制,努力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探索中国特色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的模式、机制、路径和方法。

2.创新国际化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和体系,建设与国际接轨的专业体系和课程体系。

3.拓展国际交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突出重点,以点带面。深化合作内涵,在联合培养、学分互认、科研开发、应用服务、资源共享等方面做实做强。

4.发挥区位优势,深化与港澳地区高校、研究机构和行业企业的合作。利用与台湾地区高职院校合作的良好基础和“大三通”等重大机遇,力争在与台湾地区高职院校的合作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5.加强国际化问题研究,细化完善实施国际化工程的“1+7”文件,制定国际化工程的近期、中期规划,突出重点,逐步推进。鼓励二级学院走出国际化合作特色的路子。

6.优化国际化制度环境,理顺关系、完善机制。打造具有国际化职业素养的师资、管理、服务队伍。

(九)加强管理工程建设,进一步提高依法治校水平

1.成立学校法制工作教授委员会,制订依法治校工作规划,修订完善学校章程,督促各部门根据学校章程完善规章制度,编印规章制度汇编。

2.建立健全决策信息收集机制和咨询机制,畅通信息渠道,提高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

3.健全工会、教代会制度,发挥广大教职员工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积极作用。

4.加强内部监察审计和校务督导工作,加强指导,严格监督。

5.加强财务预决算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6.建立健全会计成本核算体系,形成合理的成本分摊机制。

7.健全注重投入产出效益分析的经费投入和保障机制。

(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建设和谐校园,打造大学文化

1.加快基建各项重要工程的建设。启动教师公寓建设和高压走廊的迁移工作;积极推进北校区、宝安校区的建设工作;健全基建管理制度,规范办事流程;认真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2.加快信息化基础建设,积极推进校园数字化工程。校务、人事等应用系统尽快投入使用,全面提升我校教育信息化水平。继续加强精品课程等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引导、强化精品课程等优质资源的教学应用,广泛开展网络教学。构建远程教育体系,力促我校国际化工程的发展。

4.提高设备、实训室、图书信息等方面的管理服务水平,注重资源共享。

5.认真贯彻落实学校安全工作会议精神,健全校园安全防范网络体系,强化责任,防止各类重大事故的发生。加强校园综合治理和周边环境整治,努力为广大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生活营造一个更加平安和谐的校园氛围。

6.进一步落实“以人为本”的治校理念,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努力解决师生员工的实际问题。

7.强化大学文化建设,做好传承与创新。提升师生员工的创业意识、职业意识、乐业意识,凝聚健康向上的大学精神,建设和谐校园。

各位代表,同志们!新的一年,我们要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继续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深化各项改革,巩固提高办学水平,努力开创学校工作的新局面,为实现二次创业、建设世界一流职业技术大学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谢谢大家!

>> 关闭